1947年3月3日,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被蒋介石以「指挥无力,名声低落」为由撤了职,引发了国军高层一场不小的震动。
自1946年入冬以来,山东、苏北的国军在一个月之内连吃宿北、鲁南两个败仗,损兵折将超过七万人,创造了内战爆发以来最大的损失记录。作为该地区掌握一切军政权力的最高长官,薛岳当然要负起全责,黯然下课实属必然。
人们不禁要问,这位几年前在抗日战场上战功赫赫的「长沙之虎」,在面对装备低劣的「土八路」时为何一筹莫展,昔日威名远扬的「天炉战法」怎么就派不上用场了呢?
长沙会战中的中国军队
天炉战法并非薛岳首创
▼
抗战期间,第九战区诞生了迄今仍被津津乐道的天炉战法。
这套战术是利用日军「孤军深入,有劲者先、疲者后之弊」以及「翼侧暴露,有受人侧击之危」这两个弱点而量身定制的。在前两次长沙会战中,薛岳对这一战术的运用还不成熟,虽然给予日军一定打击,但未能全胜。直到第三次长沙会战,天炉战法才算真正发挥出了威力,在重创日军的同时,也让薛岳扬名立万。
长沙会战中的日军战俘
实际上,这种后发制人的战法古已有之,并不新鲜。且不说晋文公退避三舍大破楚军、白起以退为进击杀赵括这些陈年旧事,就是长沙会战之前的台儿庄与万家岭两次大捷,也都是这种防守反击战术的成功运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