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接管位于湖北的英国租界
中国国民党军队
编辑
国民革命军成立前,在广州以孙中山为总统的护法军政府,其武力基础是独立诸省的地方军阀,孙中山本人并无军事实力,1922年六一六事变后,孙中山有感军阀不服从其命令,决定建立一批军事武力效忠于他和中国国民党。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开办军官学校,创立党军。宣布实行联俄容共政策,并发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在苏联援助下,中国国民党得以组建军校,发展自身的军事武力。1924年5月,苏联红军帕维尔·安德烈耶维奇·帕夫洛夫(汉名高和罗夫)到达广州,受聘孙中山首席军事顾问、黄埔军校军事总顾问兼军事顾问团团长。孙中山在苏联支持下在广州创立黄埔军校[3]:2。5月2日,孙中山特任蒋介石为军校校长,5月9日任廖仲恺为军校党代表并筹集军校经费。由黄埔军校师生组成的“校军”后来改称党军[3]:2。10月,黄埔军首战,参与广州商团事变中的战斗[17]。1925年2月,陈炯明从东江流域进攻,建国粤军、党军和滇、桂军东征陈炯明,成功击溃渠陈炯明的残部洪兆麟。
6月15日,国民党中央会议决定,将各地建国军和党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3]:2。7月5日,依“军事委员会组织法”,确定“以党建军”、“以党治军”原则,规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受中国国民党之指导及监督管理[18]:27。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3]:2。同年7月,依国民政组织法建置军事部,部长许崇智,职掌⑴国民政府外军事代表;⑵国民政府之军事工作,及军事问题议决案之代表说明者;⑶指挥各省军事厅之工作;1926年12月裁撤[18]:28。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辖第一、二、三、四、五、六等六个军[2]:2012。由黄埔军校毕业军官组成的黄埔军校校军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蒋介石。“建国湘军”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建国滇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建国粤军第一师”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建国粤军第三军”为国民革命军第五军。起初,国民革命军依照苏联体制,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
为了弥补军力差距,国民政府不断纳降改编,吸收各地军事武力。1926年1月,收编湖南“攻鄂军”,与“警卫军”(军长吴铁城),和建国军“潮梅军”(军长罗翼群)等合组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程潜。3月,收编广西新桂系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李宗仁。6月,湖南唐生智部队败于吴佩孚而加入国民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6月5日,依“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组织大纲”正式成立国民革命军司令部,规定:“凡国民政府下之陆海空各军均归其统辖”,“总司令对国民政府与中国国民党,在军事上须完全负责”,“总司令兼任军事委员会主席”;辖参事厅、政治部、办公厅、卫士团等[18]:28。蒋中正任总司令,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为政治部副主任。
1926年7月誓师北伐时,国民革命军编有八个军,约十万人[2]:2012。
北伐战争
编辑
主条目:国民革命军北伐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部军用图书审查证
北伐初期,国民革命军的四、七、八军分别在湖南、湖北击败吴佩孚;二、三、六军进攻江西最初受挫。1926年12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移设于南昌[19]:12。1927年1月调整战略,七军从江左,二、六军从江右,分兵向江西及长江下游挺进,三、一军合击浙江,挺进上海。3月11日第二届三中全会,为提高党权,免去蒋军事委员会主席,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18]:28。至4月军阀孙传芳主力被击溃。国民革命军取得北伐战争胜利[2]:2012。4月1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第七十四次政治会议,决定奠都南京[18]:28。
1927年4月26日发生宁汉分裂,清除中国国民党内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在各地大规模捕杀中国共产党分子,国民革命军北伐一度中断。国、共两党因而正式决裂,开展长达十年的武装冲突。中国国民党分裂成左派的武汉及右派的南京两个国民政府。以蒋中正为首的右派在南京成立政府,开始清党,将中国共产党党员从军队内清除,并且取消国民革命军内党代表及政治部编制。国民革命军开始被中国共产党称为蒋军,中国共产党指责国军已成为“新军阀”蒋中正工具。至7月15日,武汉政府分共,8月19日武汉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发表迁都南京,又合而为一[18]:28。8月,蒋中正辞去总司令职。孙传芳乘机反攻,被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在南京龙潭击败。
1928年1月,蒋中正复出。支持北伐的冯玉祥手下的国民军,及阎锡山手下的北方革命军都得到番号。国军编为第一、二、三、四集团军,分别由蒋中正、冯玉祥、阎锡山及李宗仁任司令;蒋中正为总司令。6月,张作霖退出山海关外,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站炸死。国军进至北京。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名义上归顺,北伐宣布成功。
军事整合
编辑
主条目:中原大战
北伐时期随着战争进展,扩编为49个军,19个独立师。
在1928年7月国民政府开始研究裁兵时,属国民革命军名下军队,有84个军约300个师,共220万人。当中尚未包括中国东北地区、四川及云南等地部队。而且军队质素非常参差,不少是投诚及收编而成。1928至1929年曾开始编遣工作,计划将国民革命军缩编成六十五个师共八十万人,亦有订明国军最高指挥权在国民政府。但不久革命军内实力军人即互以兵戎相见,先后发生蒋桂战争(参看李宗仁)、中原大战等多场国民党内战,加上对共产党围剿及用兵,编遣计划及军队国家化的计划遂无疾而终。
1935年之后,中国共产党在被围剿下遭到重创,各地军阀在多次冲突失败后大多服从国民政府的指挥,中国局势暂时处于平息;为应对日本威胁逐步上升,国民政府在德国军事顾问建议下,制定国军编遣计画,预定将体制混乱、编制五花八门的各类师团统一调整,并配发新式武器装备及德国军事训练,来强化战斗力。整编目标计划将当时全国正规军力缩减成60个师约70万人,这项工作以中央军优先进行。到1937年对日抗战前,已完成20个师整编,最后因对日抗战爆发而被迫中断。不过,这项调整师编制仍成功推广到各系军队之中。抗战以后,师团都是以这套调整师体制,进行整补与战力规划。
抗日战争
编辑
主条目:中国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战区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军大幅扩编。当年中共领导的红军亦相继归入国军编制,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但通常不归入国军阵营。至1945年,国军共有120个军、354个师,此外尚有独立旅、独立团等。据统计,八年抗战中,国军中陆军伤亡将士三百万人以上,当中将级军官阵亡已超过二百名,中下级军官更大幅伤亡。此外,抗战期间国军亦首次离开中国,组成中国远征军,到缅甸与印度的英军共同作战,且亦屡有胜果。
1944年底,已从战前的191个师发展到350个师(步兵115个军328个师含4个补训总处,骑兵5个军22个师),但全军作战部队缺额69万余人,占编制数的21%。1945年开始全军整编,至年底完成,共裁撤了38个军,新建4个军,保留了89个军;裁撤119个师,新建13个师,保留256个师。军事机构从4268个裁去1471个;军事学校由93所裁去69所,新增5所。总计裁减100万人,军队总数从590万人下降到490万人。按计划,各战区每3个军裁去1个军,辖3个师的军应裁去1个师,辖2个师的军应各裁去1个团并由他部调入充实。
国民革命军将官阵亡殉国名单(师级以上)
姓名
军衔
职务
时间
殉国地点
备注
佟麟阁
上将(追授)
29军副军长
1937年7月28日
河北南苑
卢沟桥事变
赵登禹
上将(追授)
132师师长
1937年7月28日
河北南苑
卢沟桥事变
郝梦龄
上将(追授)
9军军长
1937年10月16日
山西忻口
忻口战斗
刘家麒
中将
54师师长
1937年10月16日
山西忻口
忻口战斗
吴克仁
中将
67军军长
1937年11月9日
江苏松江
淞沪会战
高志航
空军少将(追授)
空军驱逐机司令
1937年11月21日
河南周家口
夏国璋
中将
172师副师长
1937年11月21日
浙江湖州吴兴
淞沪会战
吴国璋
中将
75师副师长
1937年11月26日
浙江湖州
饶国华
上将(追授)
145师师长
1937年11月30日
安徽广德
被围自戕
萧山令
中将
宪兵副司令
1937年12月12日
南京
南京保卫战自戕
姚中英
少将
156师参谋长
1937年12月12日
南京
南京保卫战
司徒非
少将
160师参谋长
1937年12月12日
南京
南京保卫战
刘震东
中将
第五战区第二路游击司令
1938年2月22日
山东莒县
王铭章
上将(追授)
122师师长
1938年3月17日
山东滕县
徐州会战
邹绍孟
少将
124师参谋长
1938年3月17日
山东滕县
徐州会战
赵渭滨
少将
122师参谋长
1938年3月17日
山东滕县
徐州会战
范庭兰
少将
豫北别动队第五总队总队长
1938年3月28日
河南修武
刘桂五
少将
骑兵第六师师长
1938年4月22日
绥远武川
周元
中将
173师副师长
1938年5月9日
山东蒙城
徐州会战
李必藩
中将
23师师长
1938年5月14日
山东菏泽
自戕
黄启东
少将
23师参谋长
1938年5月14日
山东菏泽
自戕
方叔洪
中将
114师师长
1938年6月
山东菏泽冯家场
傅忠贵
少将
鲁北游击司令
1938年9月23日
山东
冯安邦
中将
42军军长
1938年11月3日
湖北襄阳
林英灿
少将
152师副师长
1939年1月13日
广东清远
李巩良
中将
军训部辎重总监
1939年3月7日
陕西西安
张谞行
中将
第一战区副参谋长
1939年3月7日
陕西西安
王禹九
少将
79军参谋处长
1939年3月26日
江西高安
陈安宝
中将
29军军长
1939年5月6日
江西龙里
唐聚五
少将
东北游击司令
1939年5月18日
河北迁安
韩炳宸
少将
山东第十三区保安副司令
1939年1月9日
山东莱阳
马玉仁
中将
江苏第一路游击司令
1940年1月3日
江苏望乡台
丁炳权
中将
197师师长
1940年1月25日
江西武宁
郑作民
中将
2军副军长
1940年2月3日
广西昆仑
钟毅
中将
173师师长
1940年5月9日
湖北苍台
自戕
张自忠
二级上将(追授)
33集团军总司令
1940年5月16日
湖北南瓜店
张敬
少将
33集团军高参
1940年5月16日
湖北南瓜店
戴民权
中将
豫南游击第五纵队司令
1940年5月
河南遂平
王竣
中将
新27师师长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
梁希贤
少将
新27师副师长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
自戕
陈文杞
少将
新27师参谋长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
唐淮源
上将
3军军长
1941年5月12日
山西悬山
自戕
寸性奇
中将
12师师长
1941年5月13日
山西毛家湾
自戕
金崇印
少将
17军参谋长
1941年9月16日
山西横水镇
石作衡
中将
70师师长
1941年9月6日
山西绛县
赖传湘
中将
190师副师长
1941年9月24日
湖南梁家段
朱实夫
少将
新3师副师长
1941年9月25日
甘肃
李翰卿
中将
57师步兵指挥官
1941年9月27日
江西上高
武士敏
中将
98军军长
1941年9月29日
山西东峪
朱世勤
中将
暂30师师长
1942年5月4日
山东潘庄
郭子斌
少将
暂30师副师长
1942年5月4日
山东潘庄
左权
少将
18集团军副总参谋长
1942年5月25日
山西辽县
戴安澜
中将
200师师长
1942年5月26日
缅甸茅邦村
王凤山
少将
暂45师师长
1942年6月23日
山西张翁村
胡义宾
少将
96师副师长
1942年7月
缅甸埋通
张庆澍
少将
鲁苏战区高参
1942年8月
山东唐王山
周复
中将
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
1943年2月21日
山东城顶山
张少舫
少将
113师参谋长
1943年2月21日
山东城顶山
高道先
少将
山东铁道破坏总队长
1943年5月
山东
江春炎
少将
114师参谋长
1943年7月4日
山东邹县
彭士量
中将(追授)
暂5师师长
1943年11月15日
湖南常德石门
许国璋
中将
150师师长
1943年11月21日
湖南诹市
自戕
孙明瑾
中将
预10师师长
1943年12月1日
湖南常德
柴意新
中将(追授)
74军58师参谋长兼169团团长
1943年12月3日
湖南常德
卢广伟
少将
骑8师副师长
1944年5月5日
安徽颍上
李家钰
上将
36集团军总司令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陈绍堂
少将
104师步兵指挥官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周鼎铭
少将
36集团军副官处长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王剑岳
少将
8师副师长
1944年6月10日
河南灵宝
王甲本
中将
79军军长
1944年9月7日
湖南东安
阚维雍
中将(追授)
131师师长
1944年11月10日
广西桂林
自戕
陈济恒
中将
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
1944年11月10日
广西桂林
自戕
吕旃蒙
少将(追授)
31军参谋长
1944年11月10日
广西桂林
齐学启
中将
38师副师长
1945年5月13日
缅甸仰光
胡旭盱
少将
第三战区第一突击队司令
1945年6月
浙江孝丰
军队国家化
编辑
主条目:中华民国国军和第二次国共内战
依照1947年制定之中华民国宪法规定,军队不受任何党派的控制,以中华民国总统兼任三军统帅。其全称是中华民国国军,并在1947年将国军移交行宪后的中华民国国防部指挥。[20]
1946年2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军队整编会议,通过了《关于变更军事体制和军事委员会及其所属一切军事机构的议案》。该案决定在国民政府主席下设置国防部,为最高军事领导机构,在组织编制上设有6厅7局。其中,6个厅分别具体分管:人事、情报、计划、作战、训练、研究;7个局则分别具体分管:新闻、民军、保安、预算、史料、警察、兵役。除国防部外,另设参谋总长。在部队的编制体制上,决定将战区机构改为绥靖主任公署;集团军改为整编军;军缩编为整编师,师缩编为辖3个团的整编旅;裁减新编师、暂编师、预备师等番号。在美国斡旋下,国民政府(国民党)与共产党在1946年2月在重庆签署《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方案规定全12个月内将中国军队减为108个师,90个师为国民党,18个师为共产党。之后再在六个月缩编为国民党50个师,共产党10个师。根据整编会议确定的方针,1946年6月1日,国民政府将军事委员会和军政部正式改组为国防部,掌管全国军政事务,国防部下辖陆军、海军、空军、联合后勤4个总司令部;武汉、北平、西北、东北、广州5个行营;徐州、郑州、衢州等“绥靖”公署以及重庆行辕、第2战区、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和第79军等直属军政机关和部队。撤销了抗战时期成立的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并改为陆军总部。但是整军尚在开始阶段时,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将军队总数减少了三分之一,由抗战胜利之初的113个步兵军,精简整编为86个整编师(军),248个旅,其中86个整编师中有美械、半美械装备的22个师。
1947年起,各地中国共产党军队不再附属于中华民国国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政府,随后中华民国国军在大陆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击败,国军馀部随著中华民国政府撤往台湾,在中国大陆的历史亦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