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来,西安市灞桥区的井盖频繁被盗,最严重的一天丢了三十多个。市政管理公司无奈感概:换的速度赶不上人家偷的速度快。
无独有偶,近期,海口、柳州、亳州、玉林等地也有大量井盖不翼而飞,窨井变成了城市“黑洞”,“吃人、吃车”事件屡屡发生。
这不禁让人疑惑,“井盖”缘何成了中国城市治理的顽疾?
“偷井盖”的发端
1995年的夏天,杭州连续发生数起因井盖被盗而引发的人身伤亡事件,西湖明珠电视台决定做一期公益测试。
电视台派了五六个壮汉假装在路口撬井盖,并在50米开外的一栋单元楼里架上摄像机,拍摄路过者的反应。
然而,行人个个都视而不见,直到一名骑着自行车的瘦小男人出现。他骑车来回绕了好几圈,找不到警察,就一边指着他们说“给我抬回去”,一边跨在自行车上随时准备逃跑。
这个瘦小的男人就是马云。他是那天唯一站出来的人。
1995杭州西湖明珠电视台公益测试画面/网络
电视台针对“偷井盖”所做的节目策划,证明了当时此类犯罪已是相当普遍。
其实,井盖在中国出现不过百余年,作为城市化的产物,井盖的应用始于城市现代意义上的给排水系统建设。
比如,南京的北河口水厂民国18年(1929)春才开始筹建,历时4年才局部建成供水,在此之前,市民皆饮用江、河、井水。水厂建成之后,为了方便工人检修地下水网,于是地面每隔一段距离便会开口设井,井盖随之而来。
南京中华门外,一个民国时期的老井盖,上有“南京自来水厂”的繁体字/扬子晚报
有井盖就有人偷井盖。民国时期,为了防止井盖被盗,广州市政府就在井盖刻上了“盗买与盗卖,各罚五十元,报信或引拿,均六成充赏”字样。
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50银元的罚款相当于普通工薪阶层3个月的收入。重罚手段之下,再加上民国时期井盖数量有限,井盖失窃并未大量涌现。
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在勤俭建国的方针指导下,废品回收由供销合作总社下属的国有物资回收公司统一负责,私人无法参与。由于销赃途径长期存在难题,井盖的盗窃更是逐渐销声匿迹。
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人口流动,城市中开始有人以捡拾废品为生。与此同时,原有的国营废品回收公司经营愈发困难,逐步走向破产,渐渐被来自偏远地区拾荒者群体组成的废品回收体系所取代。
由此,销赃问题得到解决,同时伴随着城市建设和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快,偷井盖开始泛滥。
“偷井盖”的人
2003年,广州市被盗井盖总计12787个,价值481万元。
2004年,随着钢材价格的上涨,井盖等废铁成了暴利品。当年,广州一季度有近千个井盖被盗,是去年同期的3倍。
同年,太原城区每月都有300个左右的井盖被盗,如果每个井盖按300元计算,太原市每年损失近百万元……
2002年,北京明光里北路赫然出现“偷井盖者抓住剁手”标语/北京娱乐信报
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偷井盖的人最多,偷来的井盖也最好卖,彼时管理缺失、经济秩序混乱的私人废品收购业,成为了最便捷的销赃渠道。
只是,这天量的井盖,究竟是被谁偷了去?
1997年,有关部门向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学教授王维平透露,北京七成以上的刑事案件是拾荒者犯下的。
“有的人捡不着就偷,偷不着就抢,污水井盖、绿地护栏、变压器、甚至地铁的电缆都给你铰了。”王维平教授说,“那时,打架、械斗几乎是家常便饭。”
北京东小口废品回收市场是国家取消废品特许经营权后,民间成立最早的废品回收市场之一/搜狐极昼工作室
1997年,北京的拾荒队伍扩大到8.2万人。来自全国各地的拾荒者根据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帮派”。
“四川帮”负责捡垃圾,“河南帮”负责收废品,“河北帮”负责在四环外接应——城里收来的废品运到这里进行分类回收,再卖给产业下游的废品加工商,“江苏帮”则负责回收地沟油……
在此格局下,无论是谁偷的井盖,最终都会与掌握废品收购的河南人联系到了一起,“河南人与井盖”的江湖传说也就从北京传播到了全国。
井盖被盗史也是一部生命史
井盖被盗史背后,除了金钱刺激、对河南人的歧视外,还飘荡着一曲坠井者的生命悲歌。
事实上,井盖被盗并不是中国特色,在法国、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每年都有井盖失窃的案例。
但唯独中国,因井盖被盗导致的伤亡惨剧每年都在大量发生,频率之高在全世界可能都位居前列。
直至目前,在网站上仍可轻易找到坠井事故的新闻/网络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目前,中国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井盖的数量一般能达到百万级。
2013年,上海市1200平方公里的城市化区域内,共有窨井盖649万余个,涉及雨水、上水、污水、公安、电信、信息、路灯、电力、移动、联通、有线电视、等19家权属单位。
权属单位过多带来了管理和责任机制的混乱。2012年,天津市政管理部门曾对全市的管线井进行全面调查,调查的32万个井盖当中,近2万个井盖无法确认产权单位。
于是,在井盖被盗或破损后,补缺更换就常常因找不到明确的权属单位而被搁置,这也成了事故多发的根源所在。
为了填补城市“黑洞”,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在安装智慧井盖、以新型材料替代传统铸铁井盖的同时,出台了多项政策完善井盖管理体系。
以广州为例,2017年《广州市井盖设施管理试行办法》印发,办法要求井盖设施权属单位收到井盖设施缺损信息后,应立即设置警示防护设施,并在3小时内完成补缺;因作业条件限制,不能在3小时内完成补缺的,应当在36小时内修复。
另一厢,今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办理涉窨井盖相关刑事案件的指导意见》及典型案例,明确“偷井盖” 致人受伤或死亡的,可按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总地来说,只有明确的责任主体、独立的监督体系、完善的法律保障、先进的技术辅助、快速的回应机制和严密的标准设计一同作用,才能成就对井盖的精细管理。
显然,在稳稳地托起中国人方面,中国井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资料:
[1] 南京市民发现民国时期老井盖 经80年仍在用,扬子晚报
[2] 民国时偷井盖要怎么罚?广州日报
[3] 看法:给偷井盖敲敲警钟,羊城晚报
[4] 太原丢井盖有多严重?每月300个,山西晚报
[5] 垃圾治理是个社会治理问题——王维平参事访谈,团结杂志
[6] 北京"拾荒者江湖":多人拖家带口进驻垃圾场,中国青年报
[7] 中国井盖史,交待材料
[8] “河南人偷井盖”背后的产业悲歌,华商韬略
[9] 长沙失足坠井女孩杨丽君 黑暗中的60天生死“漂流”,中国经济网
[10] 无主井盖怎么补?市政先行“托底”,新闻晨报
[11] 井盖如何管理才能“到位”?北方网
[12] 广州市井盖设施管理试行办法,广州市政府
[13] 关于办理涉窨井盖相关刑事案件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原标题:《偷井盖的人和坠井者的生命悲歌,井盖缘何成了中国城市管理的顽疾?》
阅读原文